回到首頁

粒線體數量與體積分析

教學影片

使用者需求

樣本資訊

分析需求

  1. 分割粒線體

    • 目標: 分割出粒線體,並計算各個粒線體的體積。
    • 附圖: (segmentation example) 為粒線體標定範例。
      • 已分割的粒線體: 粉紅色
      • 非粒線體: 紫色
      • 紅箭頭: 尚未分割的粒線體範例
    • 辨認原則:
      • a. 具有黑色框線的圓形或橢圓形,內部似有 cristae 的線條。
      • b. 全黑 (solid black) 的圓形或橢圓形為非粒線體。
      • c. 被更大結構黑框包圍的亦屬粒線體。
  2. 3D 呈現

    • 3D rendering 分割出的粒線體。
  3. 特徵計算

    • 計算粒線體的數量與各別體積。

流程

影像預處理

  1. Image › Stacks › 3D Project...min intensity取得具有完整影像的範圍,再套用到原始stack進行crop

  2. 複製出單一slice,進行FFT,測試產生頻譜圖。在頻譜圖上進行處理,將週期性結構去除,並將頻譜圖轉回空間域。

  3. 將處理後的頻譜圖,利用Image > Adjust > Threshold...進行二值化處理,目標是阻擋的頻率範圍為黑色,允許通過的頻率為白色。

  4. 利用Process › FFT › Custom Filter...套用上述頻譜圖,將原始影像stack中的週期性結構去除。

影像分割

  1. 使用 Plugins › Segmentation › Trainable Weka Segmentation 3D進行處理,class1作為背景或非粒線體,class2作為粒線體。

  2. 使用freehand line tool標註粒線體與背景。

  3. 使用適中寬度的freehand line:設置stroke width為3-5像素,沿著粒線體中心線繪製:這樣可以捕獲粒線體的主要特徵,在多個切片上標註:確保3D結構的完整性。

  4. training後,得到的結果影像為二值化影像。

二值化影像的切割

  1. 使用Analyze › 3D Objects Counter將二值化影像切割成各個粒線體。每個粒線體都會有一個獨立的ID。且可以得到分析表格,其中包含每個粒線體的體積資訊。

  2. 利用Image > Adjust > Threshold...用單一粒線體的ID,並將其轉換為二值化影像。

  3. 此二值化影像與原始影像進行Image › Calculator Plus...,選擇AND運算,將原始影像中非粒線體的部分去除。即可得到分割後的粒線體影像。

3D rendering

  1. 將上述結果影像crop後,利用Plugins › 3D Viewer進行3D重建。可看到分割後的粒線體的立體影像。